Michael Wolf,1954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,不久便随父母移居美国。他在一个充满创意的环境中长大,他的父母都研习并教授艺术。1972-1973年,他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Berkeley),之后前往德国埃森的福克旺艺术大学(Folkwa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)念书,师从主观摄影运动的领军人物、传奇教授、摄影家奥托·斯坦内特(Otto Steinert)。毕业后,Wolf?在德国及欧洲以独立摄影记者的身份,顺利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MICHAEL WOLF,Portraits Made in China, 1997-1998.对Wolf而言,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地方。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一天之内发现各种有趣或不可思议的事物,比如网吧,床上用品,塑料茶壶,壁钟,等等。除此以外,整个新闻出版和传统摄影行业也尚未受到冲击。这意味着,Wolf?每年能有近100天的时间,专心致力于一个主题的拍摄,并不惜耗费500卷左右胶卷,只为刊发其中最好的20幅照片。
MICHAEL WOLF,China: Factory of the World,2004.
MICHAEL WOLF,China: Factory of the World,2004.
MICHAEL WOLF,China: Factory of the World,2004.
MICHAEL WOLF,China: Factory of the World,2004.
MICHAEL WOLF,China: Factory of the World,2004.
1997-1998年,Wolf以中国城乡为背景拍摄《中国肖像》(Portraits Made in China),将20世纪末流行的皮夹克、宽大西装、喇叭裤等装束统统集合在影像中。2004年,Wolf?为Stern杂志拍摄《中国:世界工厂》(China: Factory of the World),揭露了中国玩具制造工人的真实状态,该系列为他赢得了2005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当代热点类一等奖。6年后,Wolf则再次受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垂青,凭借《东京压缩》(Tokyo Compression) 拿下日常生活类一等奖。
MICHAEL WOLF,Corner Houses.2009年,Wolf来到东京,这里拥有与香港一致的“高密度”与“快节奏”。但令?Wolf?更感兴趣的是这里的地铁与通勤状况。他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,感受周遭发生的一切,并强迫自己近距离拍摄人们的面部表情。有时,人们会对他竖中指,但更多的时候,人们选择闭上眼睛,以求片刻的空白时光。那些被困在地铁上的普通工薪阶层,那些被迫贴在车厢玻璃上的脸,成了绝望与末世的现代隐喻,而正是在?Wolf?极端的镜头语言下,人们意识到都市文明中的生存危机。
MICHAEL WOLF,Tokyo Compression,?2009-2010.
MICHAEL WOLF,Tokyo Compression,?2009-2010.
MICHAEL WOLF,Tokyo Compression,?2009-2010.
MICHAEL WOLF,Tokyo Compression,2009-2010.
MICHAEL WOLF,Tokyo Compression,2009-2010.巴黎则促使Wolf创造出另一种特别的城市探索方式。一开始,这座文化之都让Wolf无所适从,因为从景观的角度去看,巴黎几乎没有变化。于是,Wolf?把自己关在家里,尝试使用Google街景服务窥探整座城市,并将电子拍摄器捕捉到的图像进行裁剪,转换为新的摄影。他往往从街角出发,顺着街道行至广场,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引起他的关注:玻璃窗、人影、被遮挡的车辆……在一个浩瀚的虚拟空间,Wolf开启了街头摄影的全新可能。
《建筑密度》(Architecture of Density)是Wolf?职业生涯的代表作,也是对香港的一种经典视觉描述。在这些照片中,人们无法看见天空、地平线与建筑面的边界,因而无法准确获知高层楼宇的准确大小,与此同时,在不断重复的纵横几何图形中,又隐约显露出市民不同的生活细节,诸如晾晒的衣物,不同颜色的窗帘,悬挂的空调外机等。这些密密麻麻、鳞次栉比矩阵,俨然已经堆叠起一个Wolf式的“钢筋丛林”。
MICHAEL WOLF,Architecture of Density,2003-2014.
MICHAEL WOLF,Architecture of Density,2003-2014.
MICHAEL WOLF,Architecture of Density,2003-2014.
MICHAEL WOLF,Architecture of Density,?2003-2014.除了高耸的大楼,香港后巷是另一个让Wolf着迷的地方。在他看来,后巷是地道的香港特产,那里安静、有趣,又充满着闲适的烟火气,与喧闹的街面形成鲜明反差。在那里,忙里偷闲的打工仔、脱色的二手椅、清洁工的拖把和手套都能构成令人玩味的画面。因而,Wolf?耗费13年时间,逐一探访港九新界一带不起眼的后巷,完成创作《后巷临时方案》(Informal Solutions),将香港别样的“美”呈现在人们眼前。
MICHAEL WOLF,Informal Solutions,?2003-2015.
MICHAEL WOLF,Informal Solutions,?2003-2015.
MICHAEL WOLF,Informal Solutions,?2003-2015.
MICHAEL WOLF,Informal Solutions,?2003-2015.
MICHAEL WOLF,Informal Solutions,?2003-2015.《100 X 100》以特殊的香港公屋文化为拍摄题材。2006年4月,Wolf?得知九龙历史最悠久的石硖尾公屋即将面临着拆除重建,便带着相机挨家挨户走访,在四天的时间内记录下了100户公屋居民的影像。作为客居者,许多时候Wolf往往比本地人更敏感地意识到地域身份和风貌的瓦解。他说:“对摄影而言,有一件事是极其恰切的,那就是记录。我记录城市建设中逐渐消失的事物,我视之为自己的一种使命”。
MICHAEL WOLF,100 X 100, 2006.
MICHAEL WOLF,100 X 100, 2006.
MICHAEL WOLF,100 X 100, 2006.
MICHAEL WOLF,100 X 100, 2006.
MICHAEL WOLF,100 X 100, 2006.同年,Wolf?又深入深圳大芬油画村,拍摄完成了《真实的山寨艺术》(Real Fake Art)。30年前,位于深圳边缘的大芬村只有3万居民,现在却发展成一个大型城区。这里以批量生产世界名画而闻名,其中80%左右的产品出口美洲及欧洲。在这个系列中,Wolf?让年轻的画师拿着自己临摹的名画,站在大芬村的街头巷尾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Wolf?试图为纪实摄影增加一重观念和社会剖析的意味。
MICHAEL WOLF,Real Fake Art,2006.
MICHAEL WOLF,Real Fake Art,?2006.
MICHAEL WOLF,Real Fake Art,2006.
MICHAEL WOLF,Real Fake Art,2006.
MICHAEL WOLF,Real Fake Art,2006.《长洲日出》(Cheung Chau Sunrises)是Wolf?最后的遗世之作,今年3月由弗劳尔斯画廊(Flowers Gallery)在Art Central上展出。在过去的两年里,Wolf?每天早上5:30到7:30,都会在长洲的家中拍摄记录海湾日出景象。这些优美、永恒同时又转瞬即逝的自然风光,显然有别于其在之前创作中对都市空间和生存条件的关注。或许,我们可以将这一系列理解为Wolf?针对都市人寻求精神之自由所起草的方案:凝视天空与地平线,从日常生活的桎梏中抽身。